2020-05-08

2020年被感染的国家与全球疫情人数在哪里看?疫情间严重感染的国家海运还能走吗?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7日11时32分,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375万例,为3755341例,死亡263831例。至此,全球已有十个国家确诊人数超过10万例,40个国家确诊人数超过1万例。

俄罗斯疫情大爆发!

据俄罗斯新冠病毒防疫官网发布的信息,截至当地时间5月6日10时35分,过去24小时内俄罗斯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599例,累计165929例。新增死亡病例86例,累计死亡1462例,治愈21327例。过去4天,俄罗斯单日新增病例都超过了1万例。首都莫斯科市新增确诊病例5858例,累计85973例,为全国疫情最严重地区。俄罗斯多名高管感染新冠病毒,5月6日,俄罗斯文化部新闻秘书安娜·乌萨切娃对媒体表示,文化部长奥尔加·柳比莫娃已确认感染新冠肺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此前一周,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和俄建设和住房公用事业部部长亚库舍夫及副部长沃尔科夫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

面对俄罗斯日益复杂的疫情,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表示,俄新冠疫情走势正在向"欧洲模式"发展,已经很难按照"中国模式"来应对。中国国内疫情主要集中在单个城市,而欧洲疫情更为复杂,涉及众多城市与国家。他说,在最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有超过100万人回到俄罗斯,其中回到莫斯科的就达12万人,而这100万人中约有一半途经莫斯科前往了其他地区。

巴西

巴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普京总统早在4月28日就表示,过去几周的措施虽然延缓了疫情的扩散,但俄罗斯的疫情状况仍然非常复杂。当前,俄罗斯或许正在面临抗击疫情最严峻的阶段。他当时还宣布,将全国"放假"的命令延长至5月11日,要求各地继续严格遵守当前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俄政府相关部门更是呼吁民众在假期严格执行防疫规定,不要外出野餐、探亲访友等。

印度"失守"!实施"封城"措施3.0版

据此前公开报道,印度在4月22日累计确诊病例突破2万例,4月29日突破3万例,5月3日突破4万例。这从万人增长用时可以看出来,前1万例用了75天的时间,第二个1万用了8天,第三个是7天,第四个是4天,第五个仅仅3天,这很明显示就是一个爆发的前奏,最终就会从几天增长1万例发展成1天增长几万例。

为控制疫情,从5月4日起到17日,印度开始实施"封城"措施3.0版。

巴西

新措施将印度各邦划为红色、橙色和绿色三个区域。红区为疫情最严重地区,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均属于红区;橙区为疫情中危区;绿区为过去21天内没有报告病例的区域。三个区均将继续实施宵禁,红区和橙区遵守严格的"居家令",绿区民众则可更自由出行。

在此期间全印度所有火车、航班、客运全部禁止,学校、大学等教育场所继续关闭,酒店餐馆继续关闭、电影院、健身房等大型聚集场所继续关闭,各个社会、政治、文化和宗教聚集禁止。

▼全印度红色、橙色、绿色区域明细表

巴西

巴西将成为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下一个中心?

据巴西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6日,该国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503例,累计确诊125218例,累计死亡8536人。

尽管巴西全国疫情已经十分严重,但博索纳罗总统依旧对疫情表示"不屑一顾"。他在上周日的反封城游行中接见了示威者并向他们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要求该国各州州长"解除封城"。拉美邻国对巴西疫情进展倍感担忧,而巴西应对疫情的方式也受到了拉美国家的批评。巴拉圭卫生监督主管近日说,"如果巴西打喷嚏,我们就会得肺炎"。

巴西

最近有研究表明,巴西将成为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下一个中心。几位巴西和英国研究人员比较了巴西和美国的流行曲线,发现巴西的死亡率指数仍呈与美国相似的上升趋势。

面对日趋严峻的疫情蔓延趋势,巴西各地开始采取全面封锁措施:

继巴西东北部马拉尼昂州首府圣路易斯和其他3个城市率先于5日采取为期10天的"封城"措施后,巴西东北部塞阿拉州首府福塔莱萨以及巴西北部帕拉州的10个城市也相继宣布即将开始全面封锁措施。目前,巴西北部和东北部疫情形势严峻,在巴西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高的20个城市中,有17个城市位于该地区。

巴西圣保罗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院院长西德尼·克拉纳近日表示,巴西新冠疫情的高峰即将到来,目前还不是放松社会隔离的时刻。2020年全球海运有多难?航运三大巨头告诉你

"一个大概的数字是,跨太平洋的亚欧航线中,25-30%已经被取消。"马士基对现状并无避讳。"最近几个月中,应对需求下降,我们通过减少部分航次以减少集装箱船的过剩容量。"地中海航运也在进行相同的瘦身疗法。

受益于全球贸易成长起来的海运业,也正因疫情之下的前者受阻,经历前所未有的困境。产业链中断,货运量暴跌,从马士基到地中海航运,从亚欧到北美线,越来越多的班轮被标注停航。

来源: 维运网

文章来源:https://www.ikjzd.com/home/12129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